戲曲文物──「靠」服名稱產出年代考論 文/攝影:侯春富
二、
相關文獻探討
戲衣「靠」服名稱之出處,現有相關文獻雖不多見,惟論及之年代卻顯紛陳且相去甚遠。由最近之清代再上推至明代乃至於宋代,本文依序探討析論如下:
(一)宋代說
將戲衣靠服之產出年代推論至宋代者,如劉琦所著《京劇行頭》論述:
早在宋、元以來的古代戲曲演出中就有“靠”這件行頭出現了。《水滸傳》第五十一回寫插翅虎雷橫在鄆城縣“……到勾欄裏來看,只見門首掛著許多金字帳額,旗杆吊著等身靠背”這個“靠背”也就是靠,掛在戲棚外當招攬顧客的幌子。“水滸”是宋朝故事,可見在當時已有了這樣的行頭。在元雜劇《藍采和》一劇中也有這樣的念白:“王把色,你將旗牌、帳額、神幀、靠背都與我掛了者”。並唱道:“一壁將牌額題,一壁將靠背懸。”可見在元代也常常將 “靠背”這件最有特色的行頭懸掛起來,用作戲曲演出的標誌。在明代有一位名淨陳明智,他演出明傳奇《千金記》,飾霸王項羽,焦循在《劇說》中說他扮好戲後,“兜鍪,繡鎧,橫矛以出,升氍毹,演‘起霸’齣”。這裡所說的“繡鎧”顯然也就是以彩線繡製的靠了。人們在過去常稱演紮靠老生戲的演員為“靠背老生”,也稱靠旗為靠背旗,可見宋、元以來的“靠背”即是今天的靠。從以上所述可以說明,京劇戲箱中的“靠”確是一件歷史久遠、不斷改進而逐漸形成的戲衣,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滲透著歷代藝人們的心血。1
惟其娓娓道來之事,卻令人疑惑再三。其所舉宋、元、明三例之內容,研究中國戲曲文化者可能並不陌生,問題是:
- 所舉宋、元之例,實如出一轍均將「靠背」懸掛於外。若以「靠背」作今日之「靠」服解,實乖於常理;今靠服為所有戲衣中製作最繁複、價金最高者,若宋、元民間戲班製此行頭亦當所費不貲,豈可隨意吊掛於外當幌子用,而非用於戲曲舞臺上?
- 將「靠背」轉為靠服之根據為「靠背老生」一詞。今於戲界常聞者為「靠把老生」、「長靠武生」2,未聞「靠背老生」一詞,是否因地域文化不同所產生之名稱差異,不得而知。
- 名淨陳明智之例,焦循《劇說》所引,實為王載揚《書陳優事》記清代康熙年間陳明智的事蹟,且將「繡鎧」轉稱為「靠」亦屬個人體悟之論。
若以實際生活文化而言,據筆者察考「靠背」一詞確實於宋、元、明時期均有實物之例,但並非靠服,除元雜劇與水滸小說中所述及之戲具「靠背」 3外,餘為椅座靠背坐褥之物。4故知於古文獻中據一「靠」字而認定為戲曲靠服,實不足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