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戲曲文物──「靠」服名稱產出年代考論(二)

戲曲文物──「靠」服名稱產出年代考論             /攝影:侯春富

  二、   相關文獻探討

戲衣「靠」服名稱之出處,現有相關文獻雖不多見,惟論及之年代卻顯紛陳且相去甚遠。由最近之清代再上推至明代乃至於宋代,本文依序探討析論如下:


(一)宋代


將戲衣靠服之產出年代推論至宋代者,如劉琦所著《京劇行頭》論述:


早在宋、元以來的古代戲曲演出中就有這件行頭出現了。《水滸傳》第五十一回寫插翅虎雷橫在鄆城縣“……到勾欄裏來看,只見門首掛著許多金字帳額,旗杆吊著等身靠背這個靠背也就是靠,掛在戲棚外當招攬顧客的幌子。水滸是宋朝故事,可見在當時已有了這樣的行頭。在元雜劇《藍采和》一劇中也有這樣的念白:王把色,你將旗牌、帳額、神幀、靠背都與我掛了者。並唱道:一壁將牌額題,一壁將靠背懸。可見在元代也常常將靠背這件最有特色的行頭懸掛起來,用作戲曲演出的標誌。在明代有一位名淨陳明智,他演出明傳奇《千金記》,飾霸王項羽,焦循在《劇說》中說他扮好戲後,兜鍪,繡鎧,橫矛以出,升氍毹,演起霸。這裡所說的繡鎧顯然也就是以彩線繡製的靠了。人們在過去常稱演紮靠老生戲的演員為靠背老生,也稱靠旗為靠背旗,可見宋、元以來的靠背即是今天的靠。從以上所述可以說明,京劇戲箱中的確是一件歷史久遠、不斷改進而逐漸形成的戲衣,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滲透著歷代藝人們的心血。1    


惟其娓娓道來之事,卻令人疑惑再三。其所舉宋、元、明三例之內容,研究中國戲曲文化者可能並不陌生,問題是:


  1. 所舉宋、元之例,實如出一轍均將「靠背」懸掛於外。若以「靠背」作今日之「靠」服解,實乖於常理;今靠服為所有戲中製作最繁複、價金最高者,若宋、元民間戲班製此行頭亦當所費不貲,豈可隨意吊掛於外當幌子用,而非用於戲曲舞臺上?
  2. 將「靠背」轉為靠服之根據為「靠背老生」一詞。今於戲界常聞者為「靠把老生」、「長靠武生」2未聞「靠背老生」一詞是否因地域文化不同所產生之名稱差異,不得而知。
  3. 名淨陳明智之例,焦循《劇說》所引,實為王載揚《書陳優事》記清代康熙年間陳明智的事蹟,且「繡鎧」轉稱為「靠」亦屬個人體悟之論。


若以實際生活文化而言,據筆者察考「靠背」一詞確實於宋、元、明時期均有實物之例,但並非靠服,除元雜劇與水滸小說中所述及之戲具「靠背」 3外,為椅座靠背坐褥之物。4故知於古文獻中據一「靠」字而認定為戲曲靠服,實不足為訓。


(二)明代


1、    指稱仿古代鎧甲之戲衣為「靠」始於何時?本文所參考之文獻資料中,最早提出此方面論述者為齊如山:「軍官所穿之鎧靠等等,大致是始自明朝。」5其推論之主要依據,筆者彙整有二:


1)因為元人雜劇中,還沒有武戲更無武腳,而明傳奇中,便有了調戰科,交鋒介等字眼,既然有武的動作,當然就有了武的衣服。


2中國戲劇中有武戲,大致是始自三國的故事,而三國故事則完全是照三國演義演來,三國演義一書,是在明朝才大完備的。所以推測這種行頭,也是由明朝才盛行起來的。


齊如山投入戲曲研究,據陳紀瀅憶述約始於西元1914年左右。6其研究「行頭」一項,是備極艱辛,據其自述幾十年來研究行頭之大概情形:「……但是國中向來沒有研究他的文字,或記錄他的書籍……。」7故其推測難免失據而不確。


關於第一點見《孤本元明雜劇》所收錄之〈襄陽會〉為元高文秀所著,於第三折戰鬥情節戲文中出現註有「調陣子一遭科」、「四將做混戰科」。另元鄭德輝所著〈鍾離春智勇定齊〉,於第三折戰鬥情節戲文中亦出現註有「戰科」、「調陣子科」。且此劇主角為正旦(鍾離春)乃一女性角色,而所附「穿關」8中則錄其裝扮為「金釘甲」顯然為武服。此外元雜劇中尚有上述雷同之情形,於此不再贅述。關於第二點三國演義一書,雖於明朝才大完備,但並不能依此確認靠服產生於明代,因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關係。齊氏本言推測,且上述二點均不具比較印證與靠服之關連性,無法據以佐證靠服實際之產出年代。


2、    依元明雜劇穿關而立論,認此時期靠服確已存在之說者眾惟多屬引文,本文僅酌錄內容可資探討者,如謝朝栻所論:


在元明雜劇中「靠」之應用,尚未盛行。僅見於暗渡陳倉(第一折);衣錦還鄉(第一折)二劇中之項羽。降桑椹(第二折)之戶尉等三數劇而已。在揚州畫舫錄所紀戲劇行頭中,未見「靠」類之目。但有「扎甲」一目,疑即「靠」之另稱也。因劇界穿靠稱「紮靠」。甲則無須「扎」也。9


另見黃敬欽所述:


《孤本元明雜劇》穿關中穿靠者出現的比率很少,亦不見之於清代以前之舞臺裝扮,顯然武將當時並無穿靠之習慣,除特殊人物項羽外,穿靠者多為天將、神將。清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中出現大量靠甲觀之,自明萬曆以後舞臺穿關幾年間頗多變革,武將所穿之蟒衣曳撒、膝襴曳撒,以及直纏、搭膊之裝扮已不復見,靠甲則由特殊人物轉為一般人物所服用。10


見所述內容,兩者均有一共通點,即雖見有「靠」之應用,但出現比率低,應尚未盛行。惟兩者所論有矛盾令人不解之處,若元明雜劇時期已有「靠」服之應用,至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畫舫錄》所錄之江湖行頭卻未見「靠」類之目?而黃氏則謂《揚州畫舫錄》中出現大量「靠甲」造成兩者矛盾之可能原因,恐來自「靠」即是「甲」的認定。謝氏將「扎甲」疑為「紮靠」;黃氏將各類「甲」均認定為「靠」,故有大量靠甲之說。


前文所舉雜劇均見收錄於《孤本元明雜劇》中,大部分劇本附有穿關資料。其中〈暗渡陳倉〉、〈衣錦還鄉〉為明代無作者名,〈降桑椹〉則記有元劉唐卿撰。所謂「靠」之應用情形節錄於下:


〈暗渡陳倉穿關〉  第一折


項羽  鳳翅盔  蟒衣曳撒  皂袍  項帕  直纏  褡膊    帶劍  烏靠  三髭髯


〈衣錦還鄉穿關〉  第一折


項羽  鳳翅盔  蟒衣曳撒  皂袍  項帕  直纏  褡膊    帶劍  烏靠  三髭髯


〈降桑椹穿關〉 第二折


門神  鳳翅盔  膝襴曳撒    項帕  直纏  褡膊    帶劍  金靠  三髭髯  鉞斧


戶尉  鳳翅盔  膝襴曳撒    項帕  直纏  褡膊    帶劍  烏靠  猛髯 金瓜


依上述雜劇穿關資料仔細研究,筆者認為憑藉穿關中所列「金靠」、「烏靠」二物名稱,斷定戲曲服裝所使用之「靠」服名稱元、明時期即已產生實有許多疑義


1)元明雜劇穿關與「靠」字有關的名稱只有「金靠」、「烏靠」兩個名稱。此時期「金靠」、「烏靠」所指稱的物品即是鎧甲戲服,為何從未出現其他應更容易使用之顏色的「靠」,如「紅靠」、「白靠」、「綠靠」等名稱。


2)以古代服裝顏色使用情況來分析,與現今黑色相當的顏色名詞用法,有玄、元、皂、等等,使用烏色來指稱服裝顏色的用法很少,在元明雜劇穿關中指稱黑色系的袍服,均使用「皂袍」一詞(見前所列穿關內容)。而金色指稱整件布料服裝的名稱用法更是前所未見,只用於其他含金質器物上如金牌、金鎧、金甲、金盔、金環、金甎、金冠等等。有所謂「金縷衣」者,乃指用金線編織或刺繡的服裝,非指其服顏色,因以布料及自然染料而言,手工無法染出金色布料。自清代至今舞台上所使用「靠」服的顏色名稱用法,有所謂上五色(黃、紅、綠、白、黑)和下五色(紫、粉、藍、湖、或古銅),戲界稱之為黃靠、紅靠、綠靠……以此類推,其中亦無金靠和烏靠的用法。而「平金靠」或「平銀靠」的名詞乃指用金或銀線刺繡而成的圖案表現,並非指稱「靠」的顏色。


3)以《孤本元明雜劇》穿關中記載服裝切末內容之方式分析,雖然當時所用戲具名稱與現代名稱已不盡相同,但仍然可從歸納整理而看出端倪。如前所列〈暗渡陳倉〉、〈衣錦還鄉〉、〈降桑椹〉中,人物裝扮記載順序非常地條理分明。第一階段乃記載人物「首服」 11,如〈降桑椹〉中門神和戶尉兩個角色,均戴鳳翅盔。第二階段記載穿著之服裝如膝襴曳撒、袍。第三階段記載服裝配件及切末如項帕  直纏  褡膊    帶劍  金靠(門神用金靠,戶尉用烏靠,其餘相同)。第四階段記載髯口12門神戴三髭髯,戶尉帶猛髯。第五階段記載手摯道具門神摯鉞斧;戶尉摯金瓜。如此規律之記錄形式,非只存於此三種雜劇中,所有附載穿關之內容形式亦如此記錄。而當劇中人物裝扮所需戲具較少時,則跳過不記錄未使用之戲具階段;使用之戲具多於所舉之例時,再添加各式戲具另立階段。以穿關記載規律之順序分析,上述所舉穿關於首服之後,明顯已記載服裝主體,尚且不只一件,乃「膝襴曳撒」和「袍」兩件。如此裝扮於《孤本元明雜劇》所載雜劇中非常普遍,依其所有穿關記載「膝襴曳撒」使用之角色分析,顯示穿用之角色於劇中地位級職屬於較低階之將校武職。代表高階職位之服裝則為「蟒衣曳撒」和「袍」兩件,此處項羽之例尚註明其顏色──名稱為「皂袍」。故即便忽略「金靠」、「烏靠」於記錄中之排列順序,若「金靠」、「烏靠」等同於現今「靠」所指稱鎧甲之主體服裝,項羽穿著「蟒衣曳撒」「皂袍」、「烏靠」豈不有疊床架屋之舉。因此,依照其原有記載之順序排列方式判斷,「金靠」、「烏靠」名詞出現之位置,雖非絕對地出現於「帶」、「帶劍」之後13卻一定出現於服裝配件「項帕」之後,屬於配件或切末之類別實無疑義。


4)「金靠」、「烏靠」若指稱鎧甲服裝,雜劇搬演實際應用於角色裝扮之普遍性令人質疑。以《孤本元明雜劇》探討分析,總計收錄一百四十四種雜劇,附有穿關者計有八十四種。故事題材涵蓋春秋、戰國、漢、三國、晉朝、唐朝、五代、宋朝等歷史劇,以及民間古今雜傳、水滸故事、神仙道化故事等等,題材非常廣泛。而「金靠」、「烏靠」於附有穿關之八十四種雜劇中,僅出現於六種雜劇五個角色人物身上。除前文所述〈暗渡陳倉〉、〈衣錦還鄉〉中項羽角色和〈降桑椹〉中門神、戶尉角色外,尚有〈魚籃記〉中韋天角色「鳳翅盔 膝襴曳撒 袍 項帕 直纏 褡膊 帶 金靠 降魔杵」;〈寶光殿〉中護法神角色「鳳翅盔 膝襴曳撒 袍 項帕 直纏 褡膊 帶 金靠 三髭髯 挐劍」;〈鬧鍾馗〉中門神、戶神角色「鳳翅盔 膝襴曳撒 袍 項帕 金靠 直纏 褡膊 帶 三髭髯 斧」;此處門神和戶神角色與〈降桑椹〉中門神和戶尉角色,應屬雷同角色,所以分析結論為僅出現於六種雜劇五個角色人物身上。若謂「金靠」、「烏靠」即鎧甲戎服,參照所得結論顯得極為不合理。因〈降桑椹〉一劇乃元人劉唐卿所撰,若此時已用「金靠」、「烏靠」為鎧甲之代名詞,之後百年間至明末卻鮮有此名詞出現(按:《孤本元明雜劇》原為明代萬曆年間校本)。若雜劇穿關為明人、戲班中人所彙整附加,則此名稱更應大量出現使用,因事物之流行文化使然。如今京劇演出之「靠」,儘管有不同樣式與稱謂,例如:霸王靠、改良靠、軟靠、紮大靠等等。而《孤本元明雜劇》穿關中實有普遍指稱鎧甲之服,如掩心甲、金釘甲、青布釘兒甲等。


5)雜劇中文武角色使用鎧甲裝扮不合理之疑義:元、明時代距今已年代久遠,若當今戲劇服裝「靠」於元、明時期既已產生,自不必要求其式樣與現今一樣,但其中之戲劇符號含意則必須一樣;指稱「鎧甲」。經前項分析得知,《孤本元明雜劇》穿關中使用「金靠」、「烏靠」戲具者,止五個角色人物。除項羽一人為歷史故事人物外,其餘均為神話故事中之角色人物,且於故事情節中均無激烈之戰鬥場面,其中〈降桑椹〉、〈魚籃記〉二劇為純文戲。倘「金靠」、「烏靠」指稱為鎧甲,為何於文戲結構中出現,而如三國、水滸等劇中,表現更需要鎧甲防護之戰爭穿關裡,卻遍尋不著它的蹤影?而出現於歷史角色人物之例亦只見項羽一人,仔細分析其他人物之裝扮內容比較,可清楚地瞭解《孤本元明雜劇》穿關中所謂之「金靠」、「烏靠」實非指稱鎧甲戎服。


經上述文獻種種內容探討分析,可證引用元明雜劇中的「金靠」、「烏靠」為戲衣「靠」服之來源出處,並不確實。筆者發見「金靠」、「烏靠」非鎧甲,於《孤本元明雜劇》中尚有一實證。馬援撾打聚獸牌》雜劇中第二折:


〔正末唱〕


【伴讀書】憑智勇施公道。仗猛烈驅軍校。則要你出馬臨敵平殘暴。則你那威風大德蒙宣詔。你若是戎裝結束披金靠。我縱戰馬咆哮。


此為劇中正末所唱的詞句,乃對觀眾用以傳達、溝通表演內容之橋樑,理應為當時生活文化、習俗可讓一般觀理解之語詞。若此處之「金靠」即為今日所指稱之「靠」服,試問,現代劇作者即使對專業戲曲服裝、切末研究通透,則於劇作中穿關或提示、附註穿「靠」服或有可能,豈有將極少人知的專業術語表現於正經戲文上者?且其戲詞明確以「披」金靠形容之,並非本文所引文獻中以揣摩、臆想雜劇穿關中所見「金靠」、「烏靠」,而妄加「紮」金靠、「紮」烏靠或「穿」金靠、「穿」烏靠定論。筆者考論至此當可確認元明雜劇穿關中之「金靠」、「烏靠」與今日界所熟知戲曲舞台上使用之「靠」服名稱無關矣!


(三)清代


中國戲曲學院編《中國京劇服裝圖譜》論述:


溯源:源于清代將官之綿甲戎服。此種戎服,以錦料為面,綢料為裏,內襯絲棉。形制為上衣下裳 (上部甲衣、下部圍裳),它不象古代鎧甲那樣以甲片為主,僅在前後心及肩部等處綴有金屬飾片,從總體看並無實戰護身作用,而更像是一種禮儀用服,比起古代鎧甲來具有很大裝飾性。即是在此基礎上經過美化後形成的。14


上述雖非論「靠」服名稱之出處,然既言「靠」源於清代將官之綿甲戎服,又言「靠」即是在此基礎上經過美化後形成的筆者爰將其說視「靠」服之產出歸為清代。而文中所述清代「綿甲」之形制為上衣下裳,與今日所熟知戲曲舞台上使用之「靠服」,等身連體前後兩片之形制,出入頗大。且清代之綿甲為釘甲泡之制,以戲劇符號表徵論之,靠服繡鱗片、丁字等甲紋,實來源於古代甲片式鎧甲之制,如齊如山所述:「靠之樣式,乃用緞子繡花、前後兩片、瘦袖,兩肩形如蝶翅,多繡麟甲,腹部繡大虎頭,此乃仿舊甲製成,但華麗多了」15;此恐因立論基礎不同,而造成混淆。其說「靠源於清代將官之綿甲戎服」似以戲衣材質論之,因靠服以緞料為面,棉料為裡,內襯棉絮(靠肚),與清代綿甲相當,亦具有很大裝飾性。惟綿甲之制非始於清代,元代既已有之,明代後期與清代基本上均採用此類甲衣形制。16換言之,若「靠」源於綿甲戎服,則可上推至源於元、明時期。然而所述內容重點落於形制上的源流,與靠服名稱之產出年代無直接關係,以其立論基礎上,於元、明、清各時期戲曲文化傳承之歷史中均有名稱產出之可能性,惜未見此方面之相關論述。








1    劉琦:《京劇行頭》,68頁。


2   張庚、余從主編:《中國京劇藝術》,77頁。


3 依筆者跑外台戲(野台戲)之經驗,認為「靠背」乃戲班隨地作場時,分隔前後場之矮幕。


4 《宋史輿服二》:「……,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元史輿服一》:「輅之中,黃金妝鉸龍椅一,靠背上金涂圈焰玉明珠一。」、《明史輿服一》:「……紅錦褥席、紅髹坐椅。靠背上雕描金雲龍一,下雕雲板一,紅髹福壽板一,並褥。」


5   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153頁。


6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14頁。


7  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169頁。


8 附於戲文之後,依劇中人物角色之出場序,記載其所需用之服裝、配件、褲鞋、切末、道具等內容。


9謝朝栻:《從民生主義中衣之含義論元明雜劇服裝》,298-9


10黃敬欽:《孤本元明雜劇穿關研究》,31


11   「首服」泛指頭部配戴之物。


12 戲劇中人物所配戴鬍鬚切末之總稱。


13《孤本元明雜劇》〈鬧鍾馗〉穿關中門神、戶神角色之「金靠」列於「項帕」之後。


14中國戲曲學院編:《中國京劇服裝圖譜》,60頁。


15 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197頁。




16 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159頁:「元代還出現了布面甲,……。布面甲用布帛做表裡,面上釘甲泡,內襯鐵甲片(在要害部位)。……。這是我國甲冑史上最後一代鎧甲,明後期與清代基本上都採用這種甲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