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梨園喜神》

《梨園喜神       /攝影:侯春富
 
民間辦喜事常有迎喜神、接喜神的民俗文化,不過喜神的形像是不一而足。梨園的喜神與民間的喜神也不一樣,僅專屬於幼兒形像的布偶娃娃。因在生活中,婦女懷孕就說是有喜了,生下孩子就是喜獲麟兒,總之娃娃的存在是令人喜樂的事。而梨園因演戲的需要,每個班裡都有個布偶娃娃,很自然地成了喜事歡樂的代表,神格化之後就成了喜神。所以喜神的封號與民間信仰習俗息息相關,即使梨園對這一封號其實是別有一層用意的,造就了多面向的梨園喜神。

      
喜神上了臺,是被擬人化的。在臺上就是扮演角色的演員,當然,扮演的都是娃娃,貴如:《二進宮》李豔妃的皇太子;百姓如:《失子驚瘋》胡氏的幼兒;人蛇戀《白蛇傳‧和缽》白蛇與許仙的混血兒許士林等。而喜神扮演的角色中最苦的該算是擔任《趙氏孤兒》裏的演員,上半場是趙朔、莊姬公主之子。雖貴為喜神,但上了臺,劇本先生總是愛捉弄他,安排他哭。他倒是不含糊,敬業得很,該哭的時候就必須哭,哇啊……哇啊,哭得有模有樣的,縱然其實是嗩吶樂器幫他哭的。下半場就更慘了,演的是冒名頂替而慘死的程嬰之子,不但被摔在臺上,還要被狠狠地砍上幾劍,他倒是認命,哼也不哼一聲。

國光劇團演出《趙氏孤兒》莊姬公主/瀏海苑、程嬰/唐文華

由此可知戲班中演戲缺不了這個布偶娃娃演員,所以是成班所必備。如此一來,有坐科的、有搭班的都只能算是後進,於是尊稱他為大師哥。另外,戲界習慣稱呼他為阿哥,是因為《四郎探母》這齣戲而來的,戲裡稱這位遼邦駙馬之子為阿哥,後臺箱管師傅為鐵鏡公主身邊的丫鬟穿好旗裝,總會順帶一句:別忘了阿哥。演員之間同樣跟著戲裡稱呼著阿哥,漸漸習以為常,較少稱呼為喜神了。
布偶娃娃下了臺可就被擬神化,成了一尊神。在尚未有喜神封號前,布偶娃娃本是可喜之物,有人喜歡抱抱沾沾喜氣,有人看著可愛也難免手中玩耍一番。這些行為本是人之常情,但真正要用到的時候可能就難找了。所以神格化以後,誰還敢沒事褻瀆神明?喜神也就有了安定的準地方,安放在衣箱裡或案桌上,不用他上臺的時後,是不會有人驚動他大駕的。
        而且按梨園裡的規矩,請喜神上臺前,放在案桌上,不可坐著或躺著,而是臉朝下地趴著。因為演出時後臺化妝、換裝、趕場是凌亂的,既然敬他為神,演員的一切行為是不宜盡入喜神的眼底。但凡事都有個一體兩面,猶如神化後的哪吒三太子仍然是調皮的孩子性,而喜神就是娃娃性。是怕演員們的生活習性或偶而不檢點的行為,避免教壞了純真的娃娃?抑或是不讓神的眼睛盯著自己看,會比較愜意快活?則是另一件耐人尋味的事了。

 作者按:本文刊登於2012年6月傳藝》100期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