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電影《阮玲玉》映象美學中隱喻情愛之蒙太奇(一)



電影《阮玲玉》映象美學中隱喻情愛之蒙太奇(一)  /侯春富




摘要


 阮玲玉是中國電影發展初期(無聲影片),非常活躍於螢幕上的優秀女明星,生於一九一零年四月,歿於一九三五年三月。在短短二十五年的歲月裡,從一九二六年第一部電影《掛名夫妻》開始到一九三五年止,九年的時間一共演出了二十九部電影作品。對於中國早期的無聲電影史可說是留下了璀璨奪目美麗風光的一頁。然而,正值花樣年華的生命卻像是被下了咒語似的嘎然凍結。她拋棄人世紅塵的一切而服毒自盡,只留下一句:「人言可畏」。一九九一年香港導演關錦鵬,將阮玲玉在電影事業上崛起後,到她服毒自盡了結生命這一段的人生經歷搬上銀幕。切入點是一九二九年,阮玲玉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演員,計畫拍攝《故都春夢》開始,描述阮玲玉在影藝事業上的才華以及她的感情世界。本文探討的主題是從關錦華導演所建構《阮玲玉》之影片中,解構阮玲玉傳記、演員、導演間繁雜交錯的時空映象中隱喻情愛之蒙太奇。


緒論
 自攝影術的發明以來,由靜態攝影再發展動態攝影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幾年的歷史了。在這演變過程中,關於拍攝影片最重要的理念呈現技巧,就是「蒙太奇」剪輯理論了。克拉考爾說:「在電影的全部技術特性中,最普遍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剪輯」(克拉考爾1981)。愛森斯坦的說法則更甚:「通過剪輯把兩個不相干的鏡頭並列起來,不會是一個鏡頭加另一個鏡頭簡單的和,而像是一個創造。它像一種創造,而不是它的各個部分的總和,因為這種並列的結果從質量上不同於單獨來觀看的每一組因素」(愛森斯坦1957)。這些早期的電影理論,時至今日電影科技一日千里的環境,未必能完全符合更複雜的現代影片元素所建構出來的映象理論,而被批評為「蒙太奇理論只是無聲電影時代的遺物」;『只是製作者(作家)「從現實游離」的獨斷的作法;或者只是接受者(觀眾)的「無視於心理要素的理性產物」』;但「儘管映象具有多樣性及曖昧性的意味,然而在此(以蒙太奇創作意象形成的過程──引者註)可說已能表達出,在創作者以某種意圖來經營蒙太奇效果時,接受者也能夠以意象的形式,相當明確地感受到創作者原來的意圖」(陳梅靖1994)。本文以無聲電影年代的女明星人物──阮玲玉為主題,在關於她的許多緋言流傳眾說紛紜中要探究故事的真相並不可得。所以本文是以一九九一年香港導演關錦鵬所拍攝《阮玲玉》映象之蒙太奇手法,所產生相關隱喻情愛之意象為探討範圍。從導演的主觀敘事觀點呈現中,探究創作者是用何種意圖來經營蒙太奇效果的。


壹、文本故事背景與映象結構

一、文本故事背景


上海,是中國早期電影事業的搖籃,在這裡雲集了電影所需的各方面資源,有許多的導演、明星和才子匯集此地,呈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影片事業繁華景象。《阮玲玉》影片故事的主角──阮玲玉就是這個時代的電影明星。她生於一九一零年四月,歿於一九三五年三月。在短短二十五年的歲月裡,從一九二六年第一部電影《掛名夫妻》開始到一九三五年止,九年的時間一共演出了二十九部電影作品。對於中國早期的無聲電影史來說是留下了璀璨奪目美麗風光的一頁。而對於阮玲玉個人的生命體來說,經歷了貧窮、苦難的生活掙扎,體驗了親情、愛情的冷暖。在她獲得了不慮匱乏的物質、美麗光鮮的外表、花樣年華的時光卻像是被下了咒語似的,嘎然凍結。是她出賣了靈魂和死神打過交道簽下了死亡合同?還是天神和她開了個大玩笑?抑或是她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文化謀殺了她?
即使如所謂的紀錄片的定義和製作,要重現任何事件的原貌是不可得的。有關於《阮玲玉》這部影片的主體─阮玲玉的事蹟,更因為她燦爛生命的短暫,以及當時生活文化的背景對於記錄方式尚未有很好的科學方法條件下,想真正探索記錄故事的真相實如緣木求魚。於是有關阮玲玉的事蹟也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阮玲玉一九三五年服毒身亡距今有六十八年了,關於阮玲玉一生的相關傳言與報導更是雜亂分陳,茲就整理這些許多的資料當中,顯得較一致性的紀錄彙整如下:
1910426日生於上海,乳名鳳根。原籍廣東省廣洲市中山縣。
19156歲,父病故,母出外為佣工。
19167歲,隨母出外為佣,助母勞作。
19178歲,入私塾讀書,學名阮玉英。
19189歲,入上海崇德學校讀書。
192516歲,6月在上海崇德學校登台演劇,同年輟學。
192617歲,投考明星影片公司為演員,始入電影界,改名阮玲玉,拍攝《掛名夫妻》。
192718歲,拍攝《楊小真》(又名《北京楊貴妃》)、《血汩碑》,領養一棄兒為女,取名小玉。
192819歲,拍攝《蔡狀元建造洛陽橋》、《白雲塔》,後轉入大中華百合公司為演員,拍攝《珍珠冠》、《劫后孤鴻》、《情慾寶鑒》。
192920歲,拍攝《銀幕之花》、《大破九龍山》、《火燒九龍山》,後入聯華影業公司為演員,拍攝《自殺合同》、《故都春夢》。
193021歲,拍攝《野草閑花》、《戀愛與義務》、《一剪梅》。
193122歲,拍攝《桃花泣血記》、《玉堂春》。
193223歲,拍攝《續故都春夢》、《三個摩登女性》、《城市之夜》。
193324歲,拍攝《小玩意》、《人生》、《歸來》。
193425歲,拍攝《香雪海》、《再會吧!上海》、《神女》、《新女性》。
1935年拍攝《國風》,38日服安眠藥自殺。314日殯葬,數十萬群眾為其送葬。
在大部分的傳言描述中,阮玲玉一生的愛情寄託有兩個男人;張達民、唐季珊。一九九一年香港導演關錦鵬,將阮玲玉在電影事業上崛起後,到她服毒自盡了結生命這一段的人生經歷搬上銀幕。切入點是一九二九年,阮玲玉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演員,計畫拍攝《故都春夢》開始,描述阮玲玉在影藝事業上的才華以及她的感情世界。在這部影片的敘事觀點中,很小心的運用隱喻手法,加入了阮玲玉的第三個男人──蔡楚生。


二、映象結構

 導演關錦鵬在整部影片結構的敘事觀點,是愛護阮玲玉這個角度出發的,從阮玲玉開始演藝事業起敘述,指出阮玲玉從開拍電影起,所拍的戲大部分是民間故事片、風花雪月片,以及一些神怪片和武俠片,而且聽說她在戲裡多是演一些沒有機會發揮的角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花瓶的角色。到一九二九年加入聯華後,才有機會拍一些嚴肅的、認真的電影。所以故事的開始就在描述聯華公司計畫為阮玲玉改變戲路,導演孫瑜讓她演出《故都春夢》的主角。從此阮玲玉得到電影界的肯定,一帆風順的獲得許許多多的導演賞識與合作。
 那麼,她的感情世界呢?影片中敘述她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和紈褲子弟張達民在一起,但兩人並未結婚。她對張達民的不知上進,吃喝嫖賭無所是事、不務正業、再加金錢上的需索無度處處忍讓,終於答應張達民要求每月給一百大洋的約定而脫離關係。最後雖走上分手一途,仍然希望張達民有好的轉變。之後與結識不久的商人唐季珊發展了感情,共同賃屋同居。但是張達明好逸惡勞的個性並未放過阮玲玉,在法庭上告阮玲玉與唐季珊通姦,指望從她身上繼續榨取錢財;而一些小報傳媒又包圍著她,說她貪慕虛榮、追求奢侈生活;這個時候她的第二個男人唐季珊也逐漸露出了玩世不恭的態度,不但與其他的女明星交往,且在言語和行為上惡言相向。阮玲玉對愛情的失望與絕望,留下了一句:人言可畏,就這樣結束了花樣年華的生命。
但無論如生活般真實的過程描述,整部影片裡的映象決沒有任何一點的煽情畫面;可見導演是非常愛阮玲玉這個人物的,不給予任何丁點的藉口讓觀賞這部電影的人們有破壞阮玲玉形象的理由。在呈現阮玲玉與張達民、唐季珊之間的生活關係上,似乎也只是在交代故事的過程,即使很唐突的描述阮玲玉愛慕蔡楚生的情感,也是很小心謹慎地運用隱喻的手法。
這部影片的結構是屬於創作者觀點的傳記式電影,但片中穿插了當時阮玲玉本人演出的電影片段(無聲電影),在有聲電影的今天,揉和著無聲默片的呈現,類似西方電影《大國民》的結構方式,但在處理時空的轉變上更顯得複雜些,卻不影響整部影片的流暢度。
片頭是由主觀鏡頭的人聲介紹阮玲玉的劇照畫面,繼而轉向訪問飾演阮玲玉角色的演員張曼玉,發表她對於阮玲玉一生的看法。在主題影片進行中,導演把這部影片的主題時空色彩,是定位在彩色但深沈而不飽和的基調,以作為三十年代描述記錄阮玲玉的時空符號。但在演繹的過程中又穿插了許多主體外的時空;如阮玲玉本人當時所拍攝的影片和照片,拍攝這部片子時的時空(1991年)如訪問演員張曼玉、劉嘉玲等,還有(1991年)訪問沈寂(電影編劇、小說家。一代影星阮玲玉作者)、訪問(1990年)黎莉莉(和阮玲玉是好友,合作的第一部片子是小玩意)、訪問(1991年)陳燕燕(30年代演員)。另有一段是飾演蔡楚生的演員梁家輝與飾演阮玲玉的張曼玉的戲外戲的片段,不過這樣林林總總的穿插,依然保有戲劇線的統一性,因為所有這些穿插的片段,都是以不同於主體的彩色基調──黑白色調符號來呈現的。故事劇情的推展,基本上是屬於伸展型的架構,但在接近片尾的描述時跳脫出去使用了時空超前法;就在阮玲玉宴請所有合作過的導演及貴賓的一場戲,當她每親吻了一個導演並說完一些感動的話之後,鏡頭就轉變為她死後當下的這位導演回憶宴客的情境,並且也說出導演自己對於阮玲玉的感動,之後鏡頭隨即轉回宴客會場,阮玲玉繼續感謝下一位導演。這種運鏡手法,是為了有效凸顯每一位人物與阮玲玉之間的感情和互動,是非常成功的蒙太奇作品。